抱石是什麼?抱石、攀岩差別解析,戶外咖必玩室內運動全指南!

by Alp Forest

抱石是什麼?抱石(bouldering)是一種近年逐漸受到關注的攀岩運動。不同於需要高空繩索的傳統攀岩,抱石強調用最簡單的裝備與身體協調,專注在每一次移動的當下,在自然流動的攀爬中,感受到身心的放鬆與突破。

本篇 AlpForest 戶外生活媒體平台 將帶你認識「抱石」這個藝術般的運動,以及相關安全規則與入門建議。



抱石是什麼?bouldering 運動介紹

抱石(bouldering)是一種源自攀岩運動岩,是一種以低高度、無繩攀爬為特色的運動。

抱石運動的攀爬高度通常不超過四到五米,和一般繩索攀岩不同,抱石不使用繩索或安全帶,僅靠攀岩鞋、止滑粉和厚實墊子,在較低的岩壁或人造牆面上,解決各式各樣的「問題(路線)」

每一段路線都設計得精巧而多變,需要結合身體協調、平衡感、爆發力與技巧,甚至運用策略思考,才有機會順利完成。這樣的設計讓攀岩者能專注於每一個動作細節,體驗純粹的攀爬樂趣,同時也能訓練攀爬地形所需要的肌耐力與技巧,對於像是要前往鳶嘴山北部三大岩場這種陡峭裸岩路線,非常有幫助。

抱石怎麼玩?遊戲規則介紹

抱石是什麼?抱石、攀岩差別解析,戶外咖必玩室內運動全指南!

在抱石運動裡,每一次攀爬就像是在解一個小型的遊戲關卡。進入抱石場館後,你會看到牆面上有各種顏色區分的「路線」,每一條路線都有設定好的起點與終點。

抱石基本進行流程如下:

  • 選擇路線:新手可以從難度較低的 V0 路線開始嘗試。
  • 起點規則:每條路線的起點通常用顏色標註,攀爬前需雙手(有時包含雙腳)同時碰在起點點位上。
  • 攀爬過程:依序使用同色(或指定)支點攀爬不可借助其他顏色的支點。過程中可自行規劃動作順序,嘗試不同方式「解題」。
  • 完成條件:攀爬到終點時,雙手穩定抓住終點點位(通常標註明顯),停留約一秒即算成功。某些場館會要求站穩牆頂(topping out)才算完成。
  • 嘗試次數不限:沒有限定嘗試次數,可以反覆挑戰、調整策略,找到適合自己的過關方法。
  • 同時一人挑戰一條路線:為了安全與流暢,建議同時只讓一人攀爬同一條路線,輪流進行。

每一條抱石路線都是一次小小的腦力與體力遊戲,不論成功與否,過程中都能發現自己的進步與樂趣。隨著經驗累積,你會慢慢學會觀察、思考、突破自己的極限,也能和朋友一起分享過關的成就感!

理解了抱石的運作後,許多人也會好奇,它和傳統攀岩有哪些不同之處?下一段,我們將深入解析兩者的差別,以及各自適合的入門方式。

抱石、攀岩的差別在哪?

抱石與攀岩最大的差異,在於抱石屬於4~5公尺高度的無繩攀登,而傳統攀岩則多半需要繩索與安全帶協助,攀爬高度也明顯較高。

抱石強調的是短距離、動作連貫與技巧應用,每一次挑戰都靠厚墊子保護。相較之下,繩索攀岩講究耐力、合作與路線長度,整體裝備與技術需求也更高。

抱石、攀岩差別表格

項目抱石(Bouldering)傳統攀岩(Sport/Trad Climbing)
攀爬高度約 4~5 公尺10 公尺以上
是否用繩索
主要裝備攀岩鞋、粉袋、厚墊攀岩鞋、繩索、安全帶、保護器材
安全防護墊子吸收落地衝擊繩索與夥伴保護
技術重點爆發力、技巧、解謎路線耐力、穩定性、團隊協作
入門門檻裝備簡單、獨立完成裝備多、需受訓並與夥伴配合
常見場地室內抱石場、戶外低岩壁室內高牆、戶外峭壁

了解這些基本差異後,對初學者來說,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準備裝備、如何安全開始。以下將帶你進一步認識抱石的入門必備與建議。

抱石裝備清單

抱石是什麼?抱石、攀岩差別解析,戶外咖必玩室內運動全指南!

剛開始嘗試抱石,裝備其實很簡單,通常室內攀岩的抱石場地都有:

  • 攀岩鞋:是抱石的必備裝備,能幫助腳趾精準施力。
  • 止滑粉(粉袋):手心容易出汗時,用止滑粉能提升摩擦力、減少打滑。
  • 墊子(Crash Pad):室內場館通常已鋪設安全墊,戶外抱石則需自備厚墊。
  • 刷子:用來清潔岩面或把手的灰塵和粉末,讓每次攀爬都能維持良好摩擦力。

建議抱石裝備剛開始以租借為主,等熟悉運動型態後,再依需求選購合適的裝備品牌。

當你有了基本裝備後,下一步就是掌握運動安全與場館禮儀。下個段落將帶你認識抱石的安全規則,以及在室內外場地常見的注意事項。

抱石運動的潛規則

抱石是什麼?抱石、攀岩差別解析,戶外咖必玩室內運動全指南!

雖然抱石屬於低高度運動,但不正確的落地、疏忽環境或忽略他人,仍可能帶來不必要的風險:

  • 正確落地:每次掉下時,盡量雙腳微彎著地,避免以手或背部先著地。
  • 輪流挑戰路線:同一條路線請依序攀爬,尊重其他正在挑戰的攀岩者,並避免在他人落地區逗留。
  • 維持場地整潔:結束攀爬後記得清理墊子和刷掉岩面粉末,保持場館乾淨。
  • 互相觀察:進行抱石時,建議至少兩人同行,彼此幫忙觀察與協助。
  • 注意身體狀況:抱石對手指、肩膀、腳趾等部位負擔較大,攀爬前暖身、攀爬後適度拉筋,並適時休息。

具備了安全觀念與基本禮儀後,你會發現每條抱石路線其實都各有難度標示。下一段將說明抱石常見的分級制度,以及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路線

抱石難度分級怎麼看?V 級數與 Font 系統解析

抱石是什麼?抱石、攀岩差別解析,戶外咖必玩室內運動全指南!

抱石運動有一套獨特的分級制度,讓攀岩者可以根據自身實力選擇適合的路線。最常見的分級系統有美國的 V 級數(V-scale)和法國的 Font(Fontainebleau)系統。

V 級數(V-scale)—美國抱石分級系統

V 級數是由美國攀岩者 John Sherman 所創立,目前是全球最普遍的抱石分級方式之一,也是台灣常見的抱石分級系統。V 級數從 V0 開始,數字越大表示難度越高,目前世界最難的問題已超過 V17。這個系統強調路線的技術要求、動作難度與力量消耗,適合用來規劃自我進步路徑。

  • V0~V2:適合初學者,動作簡單,容易上手。
  • V3~V5:進階路線,需要更多核心與技巧。
  • V6 以上:屬於高階挑戰,需要長時間練習與專項訓練。

Font 系統—法國 Fontainebleau 抱石分級

Font 系統起源於法國經典的抱石聖地 Fontainebleau 森林,是歐洲及部分國際場館常用的分級方式。這套系統以數字和字母組合標示,例如 5A、6B、7C,數字越大、字母越後難度越高。Font 系統強調路線的整體協調性、連貫度和技術細節。

  • 5A~5C:新手入門、基本動作練習。
  • 6A~6C:需要更多身體控制與動作組合。
  • 7A 以上:專業級別,挑戰極高技巧與爆發力。

抱石運動的起源

抱石是什麼?抱石、攀岩差別解析,戶外咖必玩室內運動全指南!

提到抱石,不得不說法國楓丹白露森林(Fontainebleau),抱石運動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的歐洲。這裡擁有成千上萬塊獨立岩石,被視為現代抱石運動的發源地。當時,法國楓丹白露森林成為攀岩者訓練技巧的天然場域。

攀登者會利用這片森林裡的砂岩巨石,反覆練習動作和力量,逐漸發展出專屬的路線與技巧。隨著時間推進,英國、德國、美國等地也出現了類似訓練風氣,抱石逐漸從傳統攀岩訓練中,轉變為一項獨立的運動。

進入20世紀後,抱石運動開始受到更多重視。美國攀岩家約翰·吉爾(John Gill)不僅將體操的動作帶入抱石,也創立了最早的難度分級體系。他的理念強調動態攀爬、技巧創新與身心並用,讓抱石在攀岩領域中有了獨特地位。

1980年代以來,隨著室內人工岩壁技術的發展,抱石從戶外森林、天然岩場走進城市,開始有了專業的攀岩館。這也讓運動普及度大幅提升,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參與。1990年代,國際賽事逐步成立,世界盃與世界錦標賽將抱石納入正式比賽,讓這項運動真正走向全球。

2021年,抱石首次進入東京奧運會,與領攀、速度攀登共同成為運動攀登三大項目,將這項原本屬於戶外的活動推向全世界的運動舞台。

世界與台灣經典抱石場地

台灣代表場域:近年來,台灣各大城市的室內抱石場館發展快速,例如台北、台中、高雄都有專業設施,不論晴雨都能體驗。戶外則以北部龍洞、南投大砲岩等地最具代表性,結合自然景觀與技術挑戰,適合不同程度攀岩者。

法國枫丹白露森林(Fontainebleau):公認為現代抱石的發源地,擁有豐富的自然岩石和歷史悠久的經典路線,至今仍是全球攀岩愛好者朝聖的場域。

美國 Hueco Tanks、Rocklands(南非)、Magic Wood(瑞士):都是國際上知名的戶外抱石勝地,每年吸引無數好手挑戰難度極高的經典路線。

抱石新手 FAQ|常見問題解答

體力不好、完全沒運動經驗,可以嘗試抱石嗎?

可以。抱石不僅比想像中親民,新手路線既有挑戰性又不會太過困難,剛開始專注基本技巧,隨著訓練身體會自然變強。

抱石容易受傷嗎?怎麼避免?

只要正確暖身、落地時雙腳微彎、適時休息,就能大幅降低扭傷或拉傷風險。若攀爬過程中感覺疼痛,建議暫停、調整動作或請教教練。

需要攜帶什麼前往抱石?

多數場館都有攀岩鞋、粉袋可租借,新手只要穿著方便活動的服裝即可。等玩出興趣後再挑選適合自己的裝備。

抱石只能在室內嗎?可以去哪裡玩?

室內場館是最安全的入門選擇,戶外抱石則能體驗大自然原始岩壁的樂趣。建議初學者先從場館起步,熟悉基本技巧後再規劃戶外行程。

抱石是一項結合技巧、體能與創意的運動。新手可以從簡單裝備、循序漸進的路線開始,逐步建立自信;有經驗的攀岩者則能在不同難度的問題中體驗突破與成長。如果要前往戶外進行抱石運動的夥伴,通常天然岩場都屬於高度曝曬環境,請多補充水分以免中暑或熱衰竭

抱石這項運動,每一次攀爬,不只是體能上的挑戰,也讓人在過程中專注當下、感受內心的平靜。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戶外運動知識或台灣的登山資訊,歡迎瀏覽 AlpForest 更多專題,也歡迎到 IG 與我們分享你的戶外生活!

分享文章